全球华文媒体探访中国种业“硅谷”


来源: 粤港澳头条   时间:2025-08-29 10:16:05





26日起,以“打造全球研发新高地、大学生创业集聚地”为主题的全球华文媒体高层湖南行采访活动正在湖南进行,来自全球37个国家和地区的84家海外华媒120位高层深入实验室、企业和园区,感受着潇湘大地涌动的科技创新热潮。

27日上午,采访团一行来到长沙市岳麓山实验室,在这里,湖南种业科技工作者,正在不断突破种业领域的“卡脖子”现象,打造中国种业“硅谷”。

走进岳麓山实验室集聚区,十多间不同类别的实验室内,科研人员正在埋头试验。

据介绍,岳麓山实验室是湖南省着力打造战略科技力量“4+4科创工程”的核心组成部分,建有集聚区、隆平片区、林大林科院片区、岳麓山大科城四大片区。集聚区建有17栋大楼,会聚种业科研人员2000余人。2024年11月投入使用以来,杂交水稻、中药材、茶树、畜禽、蔬菜等品种创制中心科研团队相继入驻。

“我们去年培育的箐两优3261,填补了滨海盐碱地高产优质品种空白,给产业带来实实在在的提升。”杂交水稻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唐文帮介绍,岳麓山实验室锚定的目标,是建设国内顶尖、世界一流的以种业为重点的现代农业实验室,努力打造种业领域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让华媒高层印象深刻的是,岳麓山实验室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实验室,而是一个集创新、产业、资源于一体的种业科研高地。“目前,实验室已布局建设基础科学研究部、种源创新研究部等4大功能研究部,8大公共创新平台和15大品种创制中心。”唐文帮说。

做强种业“中国芯”

“我们的奋斗目标就是要做强农业‘芯片’,攥紧‘中国种子’。”岳麓山实验室副主任、湖南省农科院副院长张德咏介绍说。

种子素有农业“芯片”之称,许多人不知道的是,目前,中国种业领域面临的“卡脖子”现象十分严重。“我国的青花菜种植面积近200万亩,但2017年以前种子90%来源于外国。”张德咏说。

张德咏介绍,目前以岳麓山实验室为“底座”,中国—马达加斯加杂交水稻“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组建揭牌,成功争取种业领域国家级重大项目134项。

在岳麓山实验室种业创新中心,通过实验室里的高通量基因检测系统,一次可检测超过上万个样本,效率是传统实验室的100倍。

湖南充分利用种质资源丰富、科研院所和农业高层次人才集聚的优势,做强种业中国“芯”。湖南投入100亿元高水平建成和运营建设岳麓山实验室。支持开展杂交水稻全国重点实验室和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等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完善湖南农业领域全国重点实验室布局。拥有淡水鱼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马达加斯加“一带一路”重点实验室、3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9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90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覆盖耐盐碱水稻、杂交水稻、柑橘资源综合利用、畜禽、水产等学科。

让盐碱地变丰收田

“中国是个产粮大国,但又是一个土地贫脊的国家,有大片的盐碱地,如何合理利用这些土地?”来自美国的一位记者问。

“箐两优3261是岳麓山实验室的一项重要创新成果。2024年通过国家审定,具有较高的耐盐性和丰产性。”张德咏说。

张德咏介绍,在全生育期3‰至5‰盐胁迫下,平均示范亩产突破400公斤;在非盐地表现高产稳产、优质广适,平均亩产达650公斤,适宜在盐碱地与非盐碱地上同步推广。

据了解,中国有近15亿亩盐碱地,具备水稻种植基本条件的盐碱地约1亿亩。华南滨海盐渍地病虫害严重,亟需抗病、耐盐碱的新品种。

张副院长介绍,2023年,在深汕合作区土壤盐度3‰生态条件下,团队实现“箐两优3261”早、晚季产量平均每亩超400公斤,两季亩产超800公斤,为滨海盐渍地利用提供了高产、高质水稻解决方案。(稿件来源:大公文汇网)

(海外华媒在岳麓山实验室采访)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粤港澳头条”,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版权所有:粤港澳头条  技术支持:友点软件